2025年5月,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(T86)正式落地,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达245%。这场酝酿已久的贸易风暴,让跨境电商平台与卖家陷入集体震荡。一边是Temu、Shein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平台紧急转向“本地履约”,另一边是亚马逊生态内卖家疯狂涨价与清仓并行,消费者行为分化加剧……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,正在重塑全球电商格局。
### **一、Temu“断臂求生”:中国直邮暂停,押注美国本土化**
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的“低价王者”,Temu首当其冲。政策生效后,其官网和App全面下架中国直邮商品,转而标注“本地发货”标签,并宣布美国市场销售由本土卖家承接。
- **策略调整**:Temu通过招募美国本地卖家、建立海外仓,将履约环节转移至美国境内,规避关税成本。目前平台上美国本地商品已标注“无进口费用”,但多数仍由中国企业供货。
- **短期阵痛**:暂停直邮导致部分商品库存告急,平台广告投放缩减,收入或受冲击。但Temu强调“不涨价”,试图以本土化模式维持低价吸引力。
- **长期挑战**:转向本地履约后,Temu需直面亚马逊、沃尔玛的竞争,其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。
### **二、亚马逊生态“冰火两重天”:卖家疯狂涨价VS亏本清仓**
关税成本激增下,亚马逊卖家群体呈现极端分化:
- **头部玩家“涨价保利”**:部分高利润产品提价30%-50%,通过品牌溢价和海外仓布局消化成本。有卖家直言:“关税影响的不是利润,而是整个市场的消费情绪”。
- **中小卖家“断腕求生”**:依赖低价铺货的卖家被迫清仓,甚至退出美国市场。深圳跨境协会数据显示,超30%中小卖家计划转战欧洲、东南亚。
- **平台政策摇摆**:亚马逊一度计划上线“关税提醒”功能,但因卖家抗议迅速叫停。同时,平台严查新账号,大规模扫号潮波及不活跃账号,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。
### **三、消费者行为分化:线上“避雷”中国商品,线下“反向代购”**
关税传导至终端价格,美国消费者行为呈现矛盾特征:
- **线上谨慎消费**:亚马逊服装、鞋类等中国商品均价上涨29%,部分品类涨幅超65%,低收入群体转向二手平台或线下渠道。
- **线下“反向代购”兴起**:美国消费者涌入中国采购,4月支付宝境外用户消费额同比增1.5倍。中国制造业升级与离境退税政策优化,催生“空箱赴华”代购潮。
### **四、平台与卖家的博弈:多平台布局成生存法则**
为应对关税风险,卖家不再押注单一平台:
- **物流策略升级**:海外仓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刚需”,部分卖家采用“FBA+FBM”组合,高周转商品入仓亚马逊,长尾商品通过墨西哥、加拿大中转仓避税。
- **供应链全球化**:追觅科技等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,利用USMCA协议降低关税;Temu、Shein则推动“半托管+海外仓”模式,提前囤货至美国仓库。
- **多平台分流**:沃尔玛降低入驻门槛吸引中国卖家,eBay凭借二手商品逆势增长,TikTok导流独立站成新趋势。
### **五、未来展望:分化时代,谁将幸存?**
特朗普近期释放“或降低关税”信号,但短期内中美博弈难见拐点。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:
- **合规化与品牌化**:依赖低价倾销的卖家将出清,具备海外仓、品牌溢价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巩固优势。
- **技术驱动效率**:AI选品、动态定价算法、智能物流系统将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。
- **政策风险常态化**:跨境卖家需建立弹性供应链,关注RCEP、美墨加协定等区域贸易规则,分散市场风险。
**结语**
关税风暴掀开的不仅是成本账本,更是全球贸易链的重构序幕。Temu的“本土化实验”、亚马逊卖家的“生存游戏”、消费者的“代购狂欢”,共同勾勒出中国制造与全球化博弈的新图景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这不是最坏的时代,而是分化的时代——有人黯然退场,有人却看到了星辰大海。”
(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公开报道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)